作者:草芽说说吧 发表时间:2020-12-18 热度:330℃
但眼前的悲剧则再一次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:孩子打造“朋友圈”的过程中,作为家长,到底能够做些什么?
今天这篇文章,建议家长们都看看。孩子交友不慎,多是家庭出了问题
有资料显示,青少年犯罪中,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交友不慎。
这似乎并不难理解,血气方刚的年纪,义字当头哥们当道,喜欢意气用事,对同伴产生过分信任,所以很容易“犯事儿”。
那么,问题来了,为什么孩子会产生那些“过分的信任”呢?
从心理学上来讲,到了初中,孩子们处在一个心理上“自我身份认同”的关键期,这一阶段的他们,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。
那么,一旦家庭认同缺失,他们就会转向寻求同伴,“不论对方多烂”。
少年警官齐艳艳在《我是解说家》里,分享过一起校园霸凌案件。
身穿校服跪在地上的女孩,被10多个穿着同样校服的学生轮流扇巴掌。
原因是,受害者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,因为不小心拍到了施暴方,于是对方纠集了十多个人“要摆平此事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动手的十多个学生中,有6个孩子压根不认识这个女孩,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打。
只是出于“义气”,他们就对眼前的陌生女孩拳脚相加。
最后齐艳艳无比痛心地说道:
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拒绝朋友,让打人者多了一份嚣张的气焰,也让受害者少了一份求救的勇气。
作为过来人我们都能理解,这个阶段的孩子,迫不及待需要认同和信任。
而这些需求被同伴们满足之后,孩子的行为就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。
加上他们认知能力比较弱,无法有效分辨所谓的好和坏,也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,各种层出不穷的悲剧也就诞生了。
当孩子交到了“坏朋友”时,家长就得反思了:我有没有成为那个“好朋友”呢?
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可,能够帮助提高孩子的择友标准,从而使得他们避开那些“坏朋友”和不良友谊。